
连续上涨当中的人民币突然间出现了下跌,本周最大的跌幅超过了500点。难道人民币的走势即将发生逆转吗?
另一方面,虽然全球各国正在努力的去美元,但是美元的支付占比却明显高于半年前,为什么美元越来越强?难道去美元化要失败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美元兑人民币的离岸汇率变化,到上周末截止收盘时报7.1239,但是本周却出现了连续的下跌,人民币最低汇率跌至7.1764。也就是说本周的最大跌幅达到了525点。
这显然与过去几周的走势完全不同。过去三周,人民币连续三周上涨,分别上涨了899点,666点以及264点。
不过我们观察前面三周的涨幅,意外发现涨幅正在不断的减小,似乎说明人民币上涨的动能正在衰减。
难道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真的会发生逆转吗?
其实可能只是在大幅度上涨之后的必要调整而已。本周前三天的下跌之后,到周四下午16:15,人民币兑美元又出现了上涨176点。
现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联储即将召开的本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虽然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不可能再次加息,但毕竟都担心发生意外情况。
而且美联储对未来利率的预期也将影响市场的心态,所以在美联储会议结束之前,汇率市场的波动在所难免。
不过虽然汇率短期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决定因素在于两国的经济走势。
我国最新公布的财新pmi两个数据都进入了扩张区间,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PMI都超过50,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经济正在不断的改善。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正处于一个换挡期。以前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是贸易,而另一方面是投资,包括基建的投资和房地产的投资。
但现在因为国外的需求不振,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出口也不可能大幅度的增加,毕竟欧美等国家的进口呈萎缩状态。所以贸易不再是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在国内也主动的调整经济结构,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再过分的依赖房地产,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内需增长上。
这一个动力切换的过程中,经济出现波动,汇率出现波动在所难免。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数据是前周SWIFT体系公布的全球货币支付份额变化。
在今年10月美元的支付份额达到了47.25%,虽然近两个月略有波动,但是与半年前相比,美元的支付占比明显得到提升。
不过千万不要因此认为去美元化失败了。美元占比的提升,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欧元占比的下降,毕竟欧元的占比曾经一度接近美元,但现在只剩下23.36%。
另外由于越来越多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使用各自的本币,而且其他的支付体系也在扩大使用范围。所以SWIFT统计的并不是全部的货币支付。
基于相同的原因,人民币的支付占比也比前一个月略微减少,现在是3.6%,依然排在全球的第5位。
不过我们的减少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CIPS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是我们自己的支付体系,其中的很多支付不走SWIFT体系的通道,所以也没有被统计在内。
另外我国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这必然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环境中的使用。
总体而言,2024年人民币应该还会持续的上涨。
PS: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给本文“点赞”,感谢!
